欢迎访问南京新闻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招商加盟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
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民生新闻 >

三峡移民在穗10年 分地分房 娶本地媳妇

时间: 2014-09-23 22:43 作者:865480013 来源:未知 点击:

 

三峡移民在广州的10年

  10年前,901位来自重庆万州区新田镇、黄柏乡的三峡移民,在130多名当地干部护送下,乘坐专列直抵广州增城,开始了新广州人的生活。10年不长,但对于短暂的一生而言,也可以算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些来自巫山巴水的原居民,来到岭南水乡重新安家生活,变化,绝不止体现在户口本的地名上面——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广州最大的三峡移民接受区增城市安置点,通过三位移民的故事,为读者讲述他们10年来的点滴滴。         

  移民故事

  张洪云,迁入石滩三江,在新家生了第二个儿子,如今已读小学二年级。张洪云的口味没有变,但也和当地人结下深厚的友情。

  张轩,迁入太平村,“闪婚”后又遇到征地拆迁。他有了别墅,得到了不菲的补偿,他学会了广东人的低调、务实,自称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喝老婆煲的老火靓汤。

  何大安,迁入福和,曾盘算着回到库区继续经营自己的小厂,但在当地发现砂糖桔带来的商机后,带动当地原居民一起致富。

  “来增城的移民分地分房”

  10年前,张洪云、张轩、何大安等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黄柏乡三峡库区247户、901人,在6名随迁人员以及130名干部护送之下,乘坐专列,直接开到了增城市石滩火车站,开始了新广州人的生活。

  据增城市三峡办负责人王海棠介绍,移民集中迁入荔城、永和、仙村、宁西、朱村、中新、石滩等12个安置点,其中镇龙19户80人在行政区域调整后,划入萝岗区,留在增城市的三峡移民原迁人口为228户、821人。

  “来增城的移民不但分地分房,还送生活物品,大到床、餐桌,小到牙签、纸卷。”王海棠说,移民社区后来增设了12个社区警务室,每个移民新村社区还安装了跑步机等9种健身设施,三峡移民就读市职业技术学校免学杂费,还有个别镇街对与本市、本镇通婚的新人给予1万至2万元的奖励。

  通过系列努力,10年来,目前增城三峡移民人口增加了92人,与本地通婚11户,就业率达到80%以上,王海棠细细数了一下,“务工的大部分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有手艺的早已上到5000元以上,还有3人当了饭店老板,也有人涉足农贸、休闲娱乐等产业,规模都相当可观。”王海棠说,如今三峡移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在原来政府提供的一层楼基础上,八成以上移民家庭都在政策范围内盖上了第二层。“228户三峡移民,有60多户开上了汽车。”

  当年最轰动移民 闪婚买屋分别墅

  人物:张轩 移民点:荔城街太平村

  荔城街太平村有16户、59名三峡移民,张轩便是其中一位,也是当年增城三峡移民中最具轰动性的一位。

  10年前,来自万州新田镇的张轩8月26日移民到太平村,10月1日便与当地一位姑娘结婚。

  “我们叫闪婚。”张轩说起往事仍然甜滋滋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来增城之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当时也是人生的最低谷,到了增城后,“和一个当地的朋友聊天,说帮忙介绍个女朋友。”张轩没想到,他朋友很快介绍了张轩现在的老婆,两人一见钟情,女方家庭也接受了老实肯干的张轩。

  “我当时给他们家里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既然搬过来了,生生死死都在增城了,不会带她回重庆。”

  10年过去了,两人感情不但没有变,还越来越好,妻子会经常煲汤给张轩喝,还学会了四川话,张轩也基本听得懂粤语,有空也会带上妻子去公园散步或者逛街。

  现在,张轩夫妇有了两个儿子,所在太平村因为征地拆迁得到巨额补偿,还能分到一栋240平方米的别墅;另外还在政策范围内,定购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洋房,在新房尚未盖好的情况下,张轩还得到了每月近万元的临迁费。

  “现在这种生活,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张轩70多岁的老父亲张德满说,以前他在老家种菜只能养家糊口,现在是几辈子山里人修来的福气,没想到人到晚年终于享受到了。

  张轩现在已经衣食无忧。但是,穿着工厂服装、满头汗水的他说,自己学会了广东人的低调、务实,“我现在在一家化工厂上班,老婆在一家制衣厂上班,我们早出晚归。”张轩说,自己还年轻,不能呆在家做“二世祖”。

  很快就融入当地 花椒还是忘不了

  人物:张洪云 移民点:石滩镇三江居委

  36岁的张洪云仍然保持着三峡人天生良好的皮肤,与人交谈时,总是一副面带微笑的娃娃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张洪云专程跑到村口去迎接。

  张洪云所在的三峡移民村32户人家,128人,位于增城老三江镇所在地,附近就是热闹的大街,10年前刚搬来的时候,政府为每户兴建了一层洋楼,成行成列,现在基本盖上了两层。

  和三峡老家比起来,张洪云说,这里出门就是厂,不用爬山,骑个摩托就出去了,上班方便很多。

  张洪云的大儿子已经读初三,小儿子已经有8岁,“以前读书要走很远的路,现在方便,出门不到10米便是三江小学。”张洪云告诉记者,小孩比他们更快融入当地,大儿子会讲白话,小儿子基本听得懂,“很多玩伴都是本地人。”

  “以前大家还不是很熟悉,现在他们(当地人)觉得我们也是增城人了。”张洪云说,现在附近村办喜事都会叫上他们,反而是来看他们的亲戚少了。

  在张洪云家的厨房,记者见到了成袋的辣椒,还有大小一排的坛子菜,“比广东本地人家里的厨房,我们永远要多出十多种香料。”张洪云的老婆付莉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融入了本地,饮食习惯还是有些差异。

  “广东人喜欢吃草鱼,我们喜欢吃鲤鱼,但在菜市场很难找到鲤鱼。”张洪云说,他们爱吃辣、爱吃麻的重口味还是没有变,“外面的早茶喝不习惯,现在在家自己做饭,回锅肉、辣子鱼、粉蒸肉,这么多年还是改不了。”

  张洪云说,一到天冷的时候,移民村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四川腊肠、腊肉,“三峡里养的猪好吃,一年才长200多斤,我们都让老家亲戚寄腊肠过来。”

  砂糖桔中见商机 带动原居民致富

  人物:何大安 移民点:中新镇福和村

  50多岁的何大安10年前移民到增城中新镇福和村时,同来的移民有25户,如今正好100人。“如何转型”是摆在他眼前最大的困难,他甚至做好了准备:人移过来,家还是要安到三峡。

  何大安说,移民过来前,他在老家做些农贸生意,还有一个小厂,“我每次都来回跑,大部分时间是留在三峡做生意。”何大安说,看到广州市场上蔬菜需求量大,价格贵,自己很快返回重庆,包了一块300亩的地去种菜,“谁知道当年菜价大跌,自己亏穿了老底。”

  何大安说,“我当时心情很差,不知道我这把年纪的人,在这里还能怎样立足。”在增城当地政府组织移民对当地农产品的一次考察活动中,何大安发现了商机,“我当时兴奋地对他们说,以后活不活得下去,就看砂糖桔了。”

  何大安说干就干,利用自己以前做农贸生意的关系网,将福和村民栽种的砂糖桔统一收购,然后运到北京的客户出售,“重庆和北方都没有这种桔子,个头小、皮薄,又十分清甜爽口,很受欢迎。”何大安说,很快当地的砂糖桔供不应求,村民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何大安还组织福和本地村民组成砂糖桔专业合作社,统一底价收购,带动全村致富。

  现在,何大安将老家小厂卖掉了,彻底断了回去的想法。他在福和包了几十亩地种砂糖桔,由于看好今后的前景,何大安将赚到的钱又在派潭镇承包了800亩山地,种经济林、砂糖桔和青枣。

  记者昨日见到何大安的时候,他刚考过驾照路考,“准备买一辆小车代步,也方便以后做生意。”

  何大安说,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增城的生活,甚至不吃辣、不吃麻了,还学会了煲汤,“生意上的伙伴也多是本地人,我都差不多3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不过,何大安言语间仍然是一口地道的川话。他笑着告诉记者,“就是这乡音,怎么都改不了。”

(责任编辑:865480013)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Copyright©2014 http://www.8100168.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新闻网 企业信息
QQ:501734467中部崛起B2B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