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之家致力于《国际新闻界》同类优秀杂志信息整理收录。本组稿中心并非杂志社官方网站!本站仅为客户提供本类同级期刊发表相关渠道和相关信息的中介服务。文章是否采用以杂志社的官方通知书为准。
同时,本站可以在数千家期刊中,根据客户需要,选择最适合客户的正规期刊发表论文,帮助你节约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你成为我们的客户,体验了发表全过程并认为非常满意的话,请你记住公务员之家并向你的朋友推荐我们。
国际新闻界 
刊名:  国际新闻界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
ISSN 1002-5685
CN 11-1523/G2
邮发代号 82-849
创刊年:196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国际新闻界》杂志信息:
《国际新闻界》集学术性、新闻性于一体,提供世界传媒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叱咤风云的国际新闻界人物,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最新热点、亮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剖析、洞察趋势,把握先机。
《国际新闻界》是供资讯从业者、国际关系从业者及国际问题思考者阅读的刊物,主要读者对象为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教育单位的师生、新闻传播研究人员、各级宣传干部、新闻爱好者,以及国际关系和其他对外传播工作者、研究者、教学者等。
《国际新闻界》主要栏目有:本期话题、环球视窗、域外声屏、网络时代、媒介经济、传播论坛、名人名作、公关、广告、传播史话、百草园等。
《国际新闻界》杂志荣誉:
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
《国际新闻界》杂志稿件要求:
一、本刊不再只刊登外国,以及涉及外国与中国关系的稿件,将以新闻传播学各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业务)的学理研究为主,综合体现本学科的学术志趣和发展趋势。单纯描述外国情况而没有观点的文章,请不要投来。
二、由于变成月刊,需要有一定时效性,欢迎及时投来1000字以内的学术动态。
三、鉴于刊期的变化,除了个别情况,本刊所发文章最长不超过6000字(含注释)。请注意这个基本要求,在投稿前将文章压缩到这个限度内。超长的文章本刊将不予处理。
四、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来稿要在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等方面,至少占一头,不要谈论学科内人所共知的常识。相当多的来稿由于这个原因而无法采用。要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术研究区分开来。前者是普及知识,后者的工作需要建立在艰辛的知识积累和调研的基础上。
五、鉴于6000字的限制,论文的切入口要小,所用材料要紧紧围绕一个观点展开,不要感想式地泛泛谈论,总结出若干种“现象”,说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或者上来就是全世界、全中国如何,用套话和空话编织文章。相当多的来稿由于这个原因也无法采用。这类稿件往往使用的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没有实在的论据,没有严格的科学论证,误把平常生活中的“讲道理”和政治学习中的思维方式理解为做学问了。
六、学术论文不是新闻报道。请作者们注意不要使用没有来源的“据悉”、“据调查”、“有人说”、“专家说”之类的表述,更不要在文章中用“俗话说”、“历史证明”、“无数实践证明”来替代论证;不要把字典、词典当作论据;不要把比喻、设论当作基本的论证方式。不要只是甲说、乙说、丙说,说完了,文章结束。不要使用没有任何学术依据的“××性”的概念。
七、写稿前请注意文献检索,防止学术研究的重复劳动。部分来稿看来下了功夫,但是由于已经有人论证过了,因而白劳动。
八、同样鉴于6000字的限制,文章的注释不要过多、过长,内容提要也要言简意赅。有注释的,一般不要再附参考文献。
九、本刊实行匿名审稿,请不要在正文和注释中显示出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
十、现在是电子时代,除了老同志,稿件请用电子邮件发来,信件寄来也需要附上电子文版,这样对作者和编者都方便。
十一、来稿的细节规范要求:请提供作者的个人简历、英文标题、英文提要和关键词;注释在文后;不要寄给编辑部的个人,以免延误,来稿请发本刊的邮箱;发出稿件2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国际新闻界》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英国出版学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分析-一项基于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 --- 李武 
 关系视角下的媒介、言论与权力网络-对时评作者的社会观察之观察 --- 徐桂权 王锦东 
 面部表情都是符号吗-论符号判断的误区 --- 曾庆香 张敏 
 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 --- 张金海 周丽玲 李博 
 恐怖诉求:传播效果的ERP实验研究-一种基于神经科学的传播学研究 --- 喻国明 李彪 李莹 
 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 --- 张健 
 展开多维对话,呈现多彩声音 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自大陆、台湾与香港的50多位专家与会 --- 刘年辉 
 传播学基础研究和学科生命力 --- 段京肃 
 新闻传播学的治学与教学-专访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李瞻教授 --- 郭平 
 拓展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领域-2008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综述 --- 付玉辉 
 发展之困与“突围”之道-2008年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概述 --- 喻国明 李彪 
 2008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 陈力丹 
 论信息公开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兼议2008中国新闻政策的变化 --- 陈绚 
 新闻道德评价主客体构成分析 --- 杨保军 
 从典型著述看国外舆论研究-以10种舆论专著和最近5年的《舆论季刊》为例 --- 杜俊伟 
 网络传播效果聚焦家庭和社区 --- 潘霁 
 网络环境下“第三人效果”延时 --- 关德兵 
 中国大陆首次实验法“第三人效果”研究 --- 禹卫华 
 意识阈限下信息刺激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ERP的实验研究 --- 喻国明 李彪 李莹 
 1948年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谈话的再解读 --- 王润泽 赵霞 
 刘少奇与人民日报-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 --- 戴莉莉 
 刘少奇主管新华社的九个月 --- 郑德金 李爱平 
 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 --- 刘海龙
 中国报刊负面新闻近年的发展变化-对2001-2008年5份中国报刊负面新闻的统计分析 --- 赵云泽 
 批评性报道的法律意识与司法环境-编辑记者、法官认知状况调查 --- 陈堂发 
 论国家对外传播的通道及其利用 --- 刘小燕 
 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对传播学形成和学派分流的影响 --- 王海 
 重新理解“宣传模式”理论:一种方法论视角 --- 王维佳 
 娱乐节目与快乐哲学-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分析 --- 徐国源 
 被误读的死亡-凯文·卡特并非因照片《饥饿的苏丹》自杀 --- 史喻 
 论采写公众人物相关者中涉及的职业道德-以陈幸妤纽约街头“怒骂”围堵记者为由头 --- 陈俊妮 
 中日涉案报道中道德差异比较研究 --- 丁世涛 
 俄罗斯传媒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律组织与实践 --- 贾乐蓉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